(四十七)腓总神经损伤-《看图推拿按摩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(1)患者取仰卧位,术者用右手掌根贴于患者下腹部,顺时针摩推,并掌揉患者气海、关元、中极穴3~5分钟,以局部皮肤感觉温热为度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紧接上法,术者再稍稍用力按揉患者血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穴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术者再用掌心擦患者足底部,并按揉患者两侧涌泉穴3~5分钟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患者俯卧位,术者用在患者脊柱上用法或掌根揉法,在患者脊柱和脊柱两侧反复操作,并用多指揉揉推患者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三焦俞等穴5~10分钟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痛经为青年女性正常性生理疾病,不必过分紧张。应放松情绪,加强健康知识和认识。

    (2)此症多因寒凉、紧张、劳累等因素加剧,注意保暖、休息,生活、工作规律等。

    (3)经行前或期间,不可冒雨、涉水,过食冷饮,不宜游泳等运动。

    (4)进行以上治疗时,可配合适当下腹、腰骶部热敷等物理治疗。

    (5)注意与其他妇科和其他系统疾病相鉴别,不可漏诊、误诊。

    (九)闭经

    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,或行经后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,称为闭经。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。中医学认为,本症病因较为复杂,可大致分为虚实两个方面。因于虚者,精血不足而血海空虚,无血可下;因于实者,邪气阻滞而经脉不通,血不可下。

    主要表现为年逾18岁尚未行经,或由月经后期,月经量少而逐渐发展为闭经。伴有形体消瘦,面色萎黄,腰膝酸软,毛发不泽而易脱落等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2-9。

    图2-3-9 闭经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者取仰卧位,术者先用掌心揉在患者下腹部顺时针方向治疗,反复操作3~5分钟,以局部感觉温热为度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术者再用中指指端点抖法在患者腹部进行点抖治疗,并按揉患者神厥、气海、关元、中极穴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紧接上法,术者再在患者下肢用拇指按揉患者归来、血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涌泉穴3~5分钟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患者俯卧位,术者用双手拇指在患者脊柱自上而下揉推,并用多指揉在患者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胆俞、胃俞、脾俞、肾俞、三焦俞、八髎等穴治疗5~10分钟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闭经患者亦有终身无月经,但能够怀孕的“暗经”现象。

    (2)闭经患者临床一般多见于体质较差、多病羸弱患者。应加强营养与锻炼,增强体质和免疫力,积极防治疾病。

    (3)精神过于紧张和担忧,会加剧此症的症状和程度。保持和调整积极的心态,战胜疾病。

    (4)受凉而致的闭经可在以上治疗的同时,配合热敷、热浴治疗;血虚型闭经可在以上治疗的同时,配合服用补血养血之品积极巩固治疗。

    (5)若为脑部或其他系统及疾病导致的闭经,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。

    (十)月经不调

    月经不调是指周期、血量、经质、颜色等发生不正常的病理改变。月经周期改变可分为月经先期、月经后期、月经先后不定期等。月经先期通常是指经期提前7天以上,甚至一月两潮者。通常分为气虚不能固摄和肝郁化热妄行所致。

    气虚者月经量多色淡,质清稀,心悸气短,神疲,少腹空坠;血热者月经量多色紫,质黏夹块,心烦易怒,口苦便干等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3-10。

    图2-3-10 月经不调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者取仰卧位,术者先用掌揉法,在患者下腹部反复揉推3~5分钟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紧接上法,术者用右手中指指端按揉患者神阙、气海、关元、中极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体位同上,术者用拇指稍用力按揉患者血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穴3~5分钟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患者俯卧位,术者在患者腰骶部和八醪穴处,用掌根揉稍稍用力揉推,并用多指揉法揉推患者脊柱部心俞、膈俞、脾俞、肾俞、三焦俞、膀胱俞等穴5~10分钟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中医学认为,月经不调分先期和后期,一般来说先期多为血热,后期多为血寒。血热可用祛热的方法,而血寒可用温通的方法。

    (2)月经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心情,不能生气和抑郁,加重病情。

    (3)血寒者可配合自我的热敷治疗,血热患者可配合清热防治。

    (4)如经常反复的不定期,还应注意妇科其他方面的诊治,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。

    (十一)盆腔瘀血综合征

    本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慢性盆腔静脉瘀血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。长期立位工作、后位**、早婚多产、便秘、性生活失调等,均可引起盆腔静脉血流减慢、瘀血,局部组织器官充血水肿。**口,**体、**内膜间质,卵巢因水肿而增大,影响了正常功能。

    患者大多有长期立位工作、早婚、多产等情况。下腹沉重作胀、钝痛、酸痛,异常疲乏,难以坚持工作,甚至不能做家务,入睡困难,睡而多梦,烦躁易怒,心悸头痛,腹胀气急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3-11。

    图2-3-11 盆腔瘀血综合征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者取仰卧位,术者位于其右侧,先用双手掌揉法在患者腹部反复轻柔揉推3~5分钟,用力不宜太重,以患者局部稍稍松弛为宜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紧接上法,术者再用点抖法,在患者脐周及脐下反复操作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术者用中指按揉患者神阙、大横、天枢、气海、关元、中极等穴3~5分钟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紧接上法,术者用拇指按揉患者血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涌泉等穴3~5分钟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此症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同时应该注意加强休息,尤其不能做重体力劳动。

    (2)睡觉时应取右侧卧位比较适宜,以减少对盆腔的压迫。

    (3)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小腹压,注意**生活对盆腔的刺激。

    (4)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,以增强盆腔肌肉张力。

    (十二)更年期综合征

    妇女在绝经前后,出现经行紊乱、头晕、耳鸣、心悸失眠、烦躁易怒、烘热出汗,甚或情志异常等各种症状,为更年期综合征。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症,多发于45~55岁妇女。

    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,冲任二脉虚衰,精血不足,阴阳平衡失调,出现肾阴不足。本病以肾虚为主,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,或阴阳两虚。

    主要症状为眩晕、耳鸣、烘热汗出、心悸失眠、烦躁易怒、面色苍白、下肢水肿、食欲缺乏、尿频、便溏、月经紊乱、情志不宁、记忆力减退、血压波动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3-12。

    图2-3-12 更年期综合征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者取仰卧位,术者在患者腹部以肚脐为圆心,顺时针用右手掌心施以摩推法约5分钟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术者用中指指端按揉患者膻中、建里、气海、关元等穴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患者取俯卧位,术者在患者脊柱部用掌根揉自上而下进行治疗,并以胸段、腰部为重点治疗5~10分钟,并按揉心俞、膈俞、脾俞、肝俞、肾俞、三焦俞等穴,以酸胀为度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术者在患者腰骶部用掌擦法和多指揉法治疗3~5分钟,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更年期综合征为正常生理现象,患者不宜过分紧张与背负过重思想负担。

    (2)绝经期前后妇女应定期去医院做必要的检查,以免漏诊和贻误病情。

    (3)患者还应保持良好心态,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和免疫力。

    (4)如伴发其他疾患,可参照本书其他疾病方法进行治疗,或到医院进行相关对症诊治。

    四、儿科疾病推拿按摩

    (一)小儿厌食

    厌食又称恶食,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,食欲缺乏,甚至拒食的病症。本病以1~6岁小儿为多见,其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,在夏季症状可加重。厌食患儿一般精神状态较正常,预后尚好,病程长者,可演变为疳症。

    主要病因有饮食不节、喂食不当、多病久病损伤脾胃,以喂养不当最为多见。病变脏腑在脾胃,发病机制是脾运胃纳的失常。

    患儿长期食欲缺乏而无其他疾病。有喂养不当史,如进食不定时定量,过食生冷、迫食,食后脘腹作胀,甚至呕吐、大便不调等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4-1。

    图2-4-1 小儿厌食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儿取仰卧位,术者先用右手掌揉法在患儿腹部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揉推3~5分钟,手法力度以稍用力患儿能够接受为度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紧接上法,术者用拇指指端按揉患儿上、中、下脘,建里、天枢、大横穴,反复操作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患儿俯卧位,术者先用右手食、中指端螺纹面为着力点,自上而下抹患儿脊柱3~5遍,并按揉脾俞、胃俞、大肠俞等穴3分钟左右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紧接上法,术者再用拇指按揉患者足三里穴1~3分钟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改变不良饮食习惯,少食过于香甜、黏腻食物。

    (2)厌食症多因饮食不节、暴饮暴食而造成,患儿喂养应科学、合理。

    (3)平时应适当控制零食,但也不提倡绝对拒绝零食。宜在吃好正餐的前提下,适当少食零食。

    (4)若为母乳喂养的患儿,乳母饮食应注意健康和规律。

    (二)小儿呕吐

    小儿呕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,其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。胃及肠内容物通过贲门、食管、口腔而被强力驱出的动作,称之为呕吐。中医学认为,胃气下降则顺。胃气不和,逆而上行则呕吐。感受风寒或受热,饮食生冷,伤食,胃气虚弱等,均可以导致呕吐。

    患儿可突然出现呕吐,也可先有恶心然后出现呕吐。呕吐严重者,可发生窒息;反复呕吐,可导致脱水、电解质功能紊乱;长时期地呕吐,可导致营养不良,生长发育障碍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4-2。

    图2-4-2 小儿呕吐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儿取仰卧位,术者先用右手除拇指外四指并拢,以指腹为着力点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方向摩推腹部3~5分钟,力量可酌情稍重些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紧接上法,术者用手指按揉患儿气海、关元、中极、足三里穴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术者用拇指稍用力按揉患儿承浆、内、外劳宫及内关穴3~5分钟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患儿俯卧位,术者在患儿脊柱部自下而上捏脊3~5遍和自上而下抹脊3~5遍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以上治疗方法,主要适用于非消化道器质性梗阻,非颅内受伤、炎症、占位性病变,非中毒,非其他感染而致的发病者。

    (2)若为饮食原因或胃肠功能不适引起的呕吐患儿,应注意饮食节制、清洁和胃肠功能调节。

    (3)如因受凉而致的患儿,可稍稍食用一些红糖、姜汁水,温中止呕。

    (4)若为乳母原因所致此症,乳母应加以治疗和保健。

    (三)小儿疳积

    由于喂养不当或患有其他疾病,使脾胃受损,运化失常,气液耗伤,影响小儿生长发育,称之为疳积。小儿脾常不足,且寒温不能自调,饮食不能自节。如哺喂不当或过食肥甘、偏食、挑食,以及反复吐泻,均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,损伤脾胃之气,耗损气血津液而产生疳积;病后失调,用药不慎,伤及脾胃,气血失养,亦可形成疳积。

    主要症状为形体消瘦,腹部膨胀或腹凹如舟且有青筋,面色无华,毛发稀疏或焦枯,精神萎靡,烦躁易怒。患儿或喜揉眉擦眼,或喜吮指磨牙等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4-3。

    图2-4-3 小儿疳积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者取仰卧位,术者右手食、中、无名指指端在患儿腹部以肚脐为圆心,顺时针稍稍用力摩腹3~5分钟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紧接上法,术者用右手食、中指并拢以点揉法在患儿背部进行点揉并以长强穴为重点治疗,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术者按揉患儿足三里、三阴交穴3~5分钟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患儿俯卧位,术者用右手食、中、无名指自上而下抹脊3~5遍,再捏积5~10遍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此症患儿多由于喂养不当所致,因此饮食宜科学、合理、丰富而多样化。

    (2)临床亦可见到由于先天性胃肠功能低下而致者,可在以上治疗同时,予以适当开胃、健脾、助消化等对症治疗。

    (3)此症患儿多有体质较弱,应积极加强户外运动和锻炼,促进胃口,增强体质。

    (4)此症应予以重视,以免患儿出现智能低下或发育迟缓现象。

    (四)小儿腹泻

    小儿腹泻四季皆可发生,其特点是大便次数多,溏薄、水样或带有不消化的乳食及黏液,常伴有呕吐。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,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。

    小儿脾胃功能薄弱,外感风寒或乳食不节,均可引起腹泻。尤其是气候突然转变,腹部和尾骶部着凉,可使肠蠕动加快而致腹泻。另外,饮食不洁,喂养不当,母乳的乳汁过油、过腻、过凉、过热等,都会引起腹泻。

    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,便质稀薄或如水样,呈淡黄色,可有少量黏液。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发热等症。重症腹泻可出现脱水、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4-4。

    图2-4-4 小儿腹泻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儿仰卧位,术者用右手食、中、无名指指端在其腹部,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轻柔摩腹3~5分钟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紧接上法,术者用右手中指按揉患儿天枢、大横、神阙、足三里、三阴交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患儿俯卧位,术者先用右手食、中指稍用力推揉龟尾穴1~3分钟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紧接上法,术者用捏脊法,自下而上反复捏积3~5遍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腹泻可单独为症,亦可为他病症状,应明确诊断,以免漏诊或误诊。

    (2)注意科学喂养,最好是母乳喂养。乳母饮食在此期间宜清淡、易消化。少吃寒凉和含淀粉较多的食物和产气食物,如青菜、土豆、花菜等。

    (3)乳母心情愉悦、舒畅。劳累或天气较热时,喂奶前挤掉宿奶,并注意**及手部卫生。

    (4)注意加强患儿腹部、腰骶部及足部保暖,多饮水,防止电解质紊乱。

    (五)小儿便秘

    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,排便间隔时间延长,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,或3日甚至更长时间一便。便秘可单独出现,亦可见于其他慢性疾病中。主要病因是由于小儿素体阳盛,加之过食辛热之品或母乳辛热,以致肠胃积热,气滞不行;或热病后耗伤津液,肠道失于濡润,而致大便干结,难于排出。

    主要症状为大便干结或3天以上才排便1次,身热面赤,烦渴口臭,饮食减少,腹部胀痛,小便短赤等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4-5。

    图2-4-5 小儿便秘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儿仰卧位,术者先用右手食、中、无名指指端在患儿腹部顺时针稍稍用力揉推3~5分钟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术者用右食、中指稍用力点抖患儿腹部,并按揉患儿大横、天枢穴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患儿俯卧位,术者用右手食、中指在患儿脊柱部自上而下稍用力抹脊3~5分钟,不能擦破患儿皮肤,见本图(3)、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小儿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,每天按时排便。

    (2)适量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及粗纤维的食物。

    (3)少食一些产气、难消化食物,如土豆、玉米等。

    (4)加强运动及锻炼,尤其是在饭后,适当散步以增强肠蠕动。

    (六)小儿遗尿

    遗尿是指睡觉时不自主排尿的病症。凡3岁以上的小儿常发生尿床即为病态。小儿遗尿多见于学龄前儿童,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学生。体质虚弱、白天嬉戏过度、泌尿生殖器畸形、泌尿系统感染、寄生虫病、脊柱或颅脑受伤、发育和营养不良等,均可导致大脑皮质的功能紊乱及脊髓的反射失常,从而引起遗尿。

    主要症状为睡着时排尿,多在半夜或清晨,轻者几夜1次,重者1夜几次。病程久者可出现面色苍白、萎黄、全身乏力、四肢发凉、精神痴呆、智力减退等症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4-6。

    图2-4-6 小儿遗尿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儿取仰卧位,术者先用右手食、中、无名指指端轻轻摩推患儿小腹部3~5分钟,以局部皮肤感觉温热为度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紧接上法,术者用右手中指指端按揉患儿气海、关元、中极、涌泉穴3~5分钟,用力不宜过重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患儿取俯卧位,术者用右手小鱼际部在患儿脊柱及其两侧自上而下擦揉3~5遍,以局部皮肤微烫为宜,不可擦破皮肤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术者用右手食、中、无名指在患儿脊柱部自上而下进行揉脊治疗3~5分钟,尤其是尾骶部要稍稍用力重揉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治疗前,可做X线片检查患儿腰骶部,排除先天性腰骶椎隐裂。

    (2)积极引导和训练儿童养成按时排尿的习惯,睡前不宜过度兴奋和疲劳。

    (3)遗尿患儿晚上临睡前不宜多饮水,晚餐要少喝汤、汁等饮料。

    (4)适当加强户外运动,以增强患儿体质。

    (七)小儿夜啼

    小儿昼安而夜间啼哭不宁,甚至通宵达旦,彻夜不眠,谓之夜啼。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。这里主要介绍食积型的夜啼的调治。小儿脏腑娇嫩,脾常不足。若喂养不当,乳食无度,损伤脾胃,积而不消,脘腹胀满,夜晚不舒而啼。故有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之说。

    主要症状为夜晚啼哭,腹胀拒按,口臭,纳呆,大便酸臭,苔白腻等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4-7。

    图2-4-7 小儿啼哭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儿取仰卧位,术者用双手拇指轻轻按揉患儿印堂、太阳穴3~5分钟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术者用右手掌心在患儿腹部稍稍用力摩推腹部,并按揉患儿神阙穴;再按揉患儿膻中、内关、神门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穴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
    (3)患儿取俯卧位,术者用右手小鱼际部为着力点,在患儿脊柱及其两侧,反复推揉脊柱3~5分钟,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度,见本图(3)。

    (4)紧接上法,术者用捏脊法在患儿脊柱部反复捏脊3~5遍,并稍用力按揉患儿心俞、膈俞、三焦俞等穴3~5分钟,见本图(4)。

    2.注意事项

    (1)夜啼临床一般多见于患儿年龄过小,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,偶尔出现属正常现象,不必过于担心。

    (2)患儿多为婴幼儿,治疗时手法不宜过重。

    (3)如果小儿夜啼为食积所致,应注意临睡前不宜过饱;如果因为白天睡眠时间过长,应注意白天减少睡眠时间。

    (4)临床病因多有过饥、过饱,肠痉挛,受凉,受惊吓等导致。如伴有其他症状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,应积极就诊,对症治疗。

    (八)百日咳

    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传染病,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,病程长。百日咳杆菌侵入人体后,支气管黏膜发炎,黏膜分泌物增多,黏膜感觉神经末梢被黏液持续刺激,引起剧烈的连续咳嗽。

    百日咳通常分为3期。初期的症状与一般感冒相似,可有咳嗽、喷嚏、流涕;中期咳嗽加剧,而且越来越重,咳嗽的特点是一声接一声地连咳,面红目赤,喉咙里发出像鸡鸣样声音,常伴有呕吐;末期为2~3周,以上症状都逐渐消失。

    1.方法与步骤

    见图2-4-8。

    图2-4-8 百日咳推拿按摩

    (1)患者取仰卧位,术者用双手拇指与余四指分开,在患儿两侧胸部,反复推揉3~5分钟,见本图(1)。

    (2)术者用右手中指按揉患儿天突、中府、云门穴3~5分钟,见本图(2)。
    第(2/3)页